首页 > 数据中心 > 数据要闻 > 正文

榆林2017年畜牧业生产情况简析

2018-03-05 08:53:33   来源:   点击:

畜牧业在榆林市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2017年,全市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和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主要任务,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确保了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全市全年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发展,内部结构略有调整,市场积极向好,效益不断提升。2017年实现牧业增加值59.5亿元,同比增长1.1%。

 

  2016-2017对比情况:

 

1111.png

 

2222.png

 

3333.png

 

  (一)生猪生产小幅下降

 

  全年生猪出栏143.27万头,同比下降0.96%;年末存栏91.80万头,同比下降1.06%;分季度来看,今年一季度生猪存栏量118.97万头,同比降幅0.89%,二季度存栏量持续下降,比一季度减少12.8万头,三季度存栏量较二季度减少2.91万头,四季度比三季度减少11.44万头,呈下滑态势,生猪产能略降。

 

  (二)羊子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出栏羊388.28万只,同比下降0.08%;年末羊存栏656.13万只,同比下降1.56%。其中白绒山羊513.98万只,比上年增加5.67万只,同比增长1.12%。“榆林白绒山羊”是全市创建的农产品母品牌之一,市场效益良好,稳步推广,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三)肉牛、奶牛均呈增长态势

 

  全年牛存栏14.96万头,同比增长2.95%。其中肉牛8.30万头,同比增长3.79%;奶牛2.76万头,同比增长2.23%。全年出栏牛4.27万头,同比增长2.81%。

 

  (四)家禽养殖存出栏双增长

 

  全市家禽养殖存出栏呈双增长态势。年末家禽存栏563.52万只,比上年增加7.93万只,同比增长1.43%;全年出栏家禽538.30万只,比上年增加9.07万只,同比增长1.71%。禽蛋产量5.16万吨,同比增长1.37%。

 

  (五)奶类产量稳步增加

 

  全年奶类产量8.59万吨,同比增长2.02%。分阶段看,一季度奶类产量2.45万吨,同比增长13.14%;上半年奶类产量4.26万吨,同比增长2.51;前三季度奶类产量6.05万吨,同比下降0.54%;四季度奶类产量2.54万吨,同比增长8.72%。

 

  二、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化规模养殖占比小。目前全市畜牧业以家户散养为主,在养殖管理、科学技术使用方面有很大不足。小农户养殖均为粗放管理,难以掌握市场规律,无法准确把握掌控疫情,抵御风险能力差,经济效益偏低。

 

  (二)产业化发展不足。大量畜产品以初级形态进入市场,市场竞争力不足。多数农户都是只讲育肥、讲产量,不讲品种、不分类。现有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产品、效益等诸多环节都与市场不相适应,导致畜牧业生产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产品多以本地自主消费为主,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不快。

 

  (三)特色养殖发展缓慢。由于资源的稀缺,与传统肉食产品相比,特色养殖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经济效益更好。目前全市畜牧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特色化养殖发展缓慢。虽有零星的养殖黑山羊、狐狸、梅花鹿、鸵鸟等,但是数量很少。由于养殖规模小,养殖户技术较低,大部分是边干边摸索,养殖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能在实践中去总结,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导致发展壮大的周期拉长,成本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以资源为基础,规模化养殖为手段,以市场和环境功能区划为导向,以提高生猪、牛、羊养殖效益、降低污染排放为目标进行合理规划。要根据全市畜牧业生产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布局配套的加工和服务性企业。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形成农户、基地、企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形成地区性完整的农业发展产业链,以产业化发展助推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全面提升全市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规模化养殖进程。规模化和标准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及时出台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畜牧业发展中。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优良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规模化养殖抗风险能力强,生产和供应的相对稳定,经济效益更好。

 

  (三)加快特色养殖业发展步伐。在保障优质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特色畜牧业。强化科技培训,优化养殖品种,大力培育适合全市实际情况的特色养殖业,助力全市畜牧业发展壮大。


相关热词搜索:榆林 畜牧业 情况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