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中心 > 数据要闻 > 正文

服务业迎难而上 发展态势逐步向好

2020-08-19 18:24:53   来源:榆林市统计局   点击:


上半年,随着国内外疫情不断稳定,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服务业活力持续恢复,呈现出逐步向好的态势。

一、服务业持续回暖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1.58亿元,同比下降3.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0.2%,较一季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金融、房地产保持增长。金融业、房地产业同比分别增长2.2%、6.7%,较一季度分别提升0.9、1.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利性服务业当季扭正。1-6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分别下降2.1%、9.5%,降幅较一季度分别收窄6.3、21.8个百分点,且在二季度当季均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分别增长3.8%和15.0%。批零住餐降幅收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分别下降10.5%、2.1%,降幅较一季度分别收窄6.9、15.8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小幅回落。非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5%,较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其他辅助活动稳步增长。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同比增长4.9%,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同比增长22.8%,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同比增长2.7%,较一季度分别提高0.1、10、9个百分点。

二、主要指标逐步向好

(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由负转正。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上半年,服务业各行各业逐步恢复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较一季度提升23.2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投资发展迅猛,实现由负转正,且快速增长。

(二)服务业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服务业18.85亿度,同比增长5.3%,较一季度提升了2.7个百分点。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三个行业表现突出,同比分别增长14.2%、12.3%、11.7%。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回暖。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8.50亿元,同比下降14.2%,居全省第2位,降幅较1-3月收窄9.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0.03亿元,同比下降13.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0个百分点。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稳健。1-5月,全市272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5.50亿元,同比增长23.6%,较1-2月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00亿元,同比下降11.1%,较1-2月提高20.2个百分点。

(五)交通运输业持续向好。全市货运周转量475.3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2%,旅客周转量15.43亿人公里,同比下降56.9%,较一季度分别提升16.8、11.9个百分点。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同比下降2.1%,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5.5个百分点;铁路客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0.4%,较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航空客货运吞吐量同比下降47.7%,降幅较一季度略有扩大。

(六)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平稳增长。全市邮政业务总量35027.24万元,同比增长21.4%,与一季度持平。其中,快递业务量672.03万件,同比增长15.5%,较一季度提升了20.4个百分点,呈现出强势回升、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市电信业务总量196.65亿元,同比增长23.6%,较一季度下降6.3个百分点。

(七)金融业存贷款实现双提升。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7.9%,增速较3月末提升1.5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2%,较3月末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7%,较3月末提升0.9个百分点。

(八)房地产开发经营保持增势。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9.55亿元,同比增长12.1%,较一季度提升3.9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74.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4%,较一季度提升8.6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98.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2%,较一季度提升5.0个百分点。

(九)对外经济迅速回升。全市进出口总额6031万美元,同比增长1.7%,实现由负转正,较一季度提升47.4个百分点。其中,进口831万美元,同比增长37.8%,较一季度大幅攀升;出口5200万美元,同比下降2.4%,较一季度迅速回升。

(十)服务业税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持续改善。上半年,服务业国家税收收入73.17亿元,同比下降14.4%,较一季度提升7.4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方面,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56亿元,同比下降5.4%,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上半年我市服务业运行呈现出持续回暖的态势。但境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国内外经济形势更趋严峻复杂,服务业全面复苏面临更多挑战,发展短板不容忽视。

一是恢复速度相对迟缓。服务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多数行业属接触型、聚集型经济,因此受疫情冲击面广、程度深,且后期恢复发展高度依赖国内外疫情防控情况。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5%,较一季度虽然改善很大,但仍处于下降区间,分别低于一产、二产3.6、13.9个百分点,下拉全市上半年生产总值4.6个百分点,完全恢复尚需时日。

二是部分行业仍处低谷。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经营受阻,回暖承压,特别是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受创严重,目前仍处于发展低谷,逐步恢复仍需多点施力。上半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9.01亿元,同比下降77.9%,接待国内外游客761.89万人次,同比下降67.5%。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看,教育同比下降66.7%,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同比下降75%,文化艺术业同比下降37.1%。

三是发展韧性不足。我市属于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服务业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地依赖工业而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较高。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0.2%,较一二线城市来说,占比相对较小,且较为传统,结构单一,稳定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发展韧性不足。

四、几点建议

(一)保主体,持续稳定企业经营。针对疫情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冲击,特别是收入锐减、亏损增多、资金周转不灵等实际问题,相关部门要落细落实“保主体”各项政策,持续稳定企业经营。一要尽力帮助企业减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纾难解困政策,落实社会保险费用减免、房租减免及临时性补贴等疫情扶持政策。二要加强企业短期输血,用好中小微企业再贷款财政贴息、担保费补贴及贷款损失补助等多项政策。三要帮助企业长期造血,用好用活消费券、购置补贴等政策,激活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内生循环。

(二)育新机,激发市场新动能。牢牢把握“现代服务”发展机遇,顺势而为,助推服务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一要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服务业各行业健康发展,不断扩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二要加强新兴企业招引,以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对照,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投产,加强项目提振示范,打造服务业发展样板工程。三要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补齐短板,淘汰落后经营模式,引进新型技术,提升服务、创新发展。

(三)开新局,培育新的增长点。紧抓疫情期间“线上服务”需求激增机遇,因势而变,加强本土新型企业培育,发掘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线上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场景应用指导,加快5G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线下融合,促进餐饮、零售、旅游、教育、医疗等传统服务行业“线上”升级。三要加强新型企业扶持,加大“线上经济”创新型领军企业的财税、融资、人才引进支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