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中心 > 数据要闻 > 正文

榆林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呈增长平稳的良好态势

2020-10-23 13:05:49   来源:榆林市统计局   点击: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造成的不利局面,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确定的“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守好底线”原则,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狠抓各类支持政策落实,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双胜利”。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发展活力动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经济运行平稳,社会大局稳定。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2838.08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与上半年持平,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5、4.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91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上半年提升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863.95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半年回落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75.22亿元,同比下降0.3%,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2个百分点。

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平稳,服务业实现稳步复苏

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向好。前三季度,随着疫情、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逐步减弱,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和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基本实现正常化。同时,在各项救灾、减灾措施作用下,通过及时补种、换种,最大程度弥补了农业生产前期的损失,主要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趋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平稳向好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87.03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较上半年提升2.1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04.64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8个百分点。全市设施农业、蔬菜、水果长势较好,量价齐升,蔬菜产量98.08万吨,同比增长5.6%,水果产量34.97万吨,同比增长4.0%。全市畜牧业补栏加快,出栏增长,畜禽产品内需外销明显转好。其中,家禽、牛、生猪、羊存栏同比分别增长4.0%、0.8%、0.1%、0.5%;家禽、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0.6%、12.8%、27.5%。

二是工业经济保持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306.82亿元,同比下降4.6%;增加值同比增长8.0%。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完成产值1934.34亿元,同比下降3.4%;制造业完成产值975.31亿元,同比下降10.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396.95亿元,同比增长7.6%。

从能源和非能源看,全市规上能源工业企业产值2668.44亿元,同比下降3.6%;非能源工业产值638.16亿元,同比下降8.3%,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2个百分点。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0.7%、19.3%。

从主要能化产品产量看,全市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0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油、焦炭等15种能源产品及能源初级制品中9种产品保持增长;聚烯烃、精甲醇等9种化工产品中4种产品保持增长;镁、铝、铁合金、口罩、盐等12种其他产品中7种产品保持增长。重点产品中,原煤产量37642.64万吨,同比增长14.8%;洗煤产量4439.97万吨,同比增长1.4%。原油产量775.81万吨,同比下降2.6%。原油加工量309.57万吨,同比增长13.8%。天然气产量152.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8%。发电量907.42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4.5%。

三是服务业实现稳步复苏。前三季度,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75.22亿元,同比下降0.3%;第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较上半年加快1.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分别下降5.2%、21.1%、7.6%,降幅较上半年分别收窄5.3、7.6、1.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9%;金融业、房地产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3.0%、5.7%、2.3%,金融业、非营利性服务业较上半年均提升0.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较上半年回落1.0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6%,较1-7月份略有回落。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需求活力持续释放

一是消费市场走势不断向好。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53亿元,同比下降11.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0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1.39亿元,同比下降11.4%,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个百分点。

从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1.82亿元,同比下降11.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1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8.71亿元,同比下降10.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4.5个百分点。

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46.26亿元,同比下降27.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8.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394.27亿元,同比下降8.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0个百分点。

从流通领域看,批发业销售额同比下降3.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0个百分点;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降6.5%,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4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同比下降12.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5.3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同比下降22.9%,降幅较上半年收窄8.1个百分点。

二是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较上半年回落5.1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占比为6.6:54.1:39.3,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投资同比增长103.9%;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投资同比增长5.7%;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投资同比增长4.6%。

从重点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3.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3%);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2%。公共服务领域投资高速增长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46.0%,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181.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较好,同比增长22.5%,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0.4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42.46平方米,同比增长13.7%;商品房销售额97.14亿元,同比增长18.5%。

三是对外贸易大幅提升。1-8月份,全市进出口总值65546万元,同比增长33.3%,增速较上半年提升3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0769万元,同比增长15.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8.2个百分点;进口14777万元,同比增长178.1%,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40.3百分点。

三、财税政策效应显现,财政收支持续改善

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661.09亿元,同比下降7.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0.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278.92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8.3个百分点,其中各项税收235.40亿元,同比下降11.0%。完成财政支出453.27亿元,同比下降14.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6.0个百分点。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势回落

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4%,较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1、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1.4%,衣着类下降2.7%,居住类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9%,医疗保健类上涨0.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9%。在食品烟酒类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4%,菜类价格上涨9.6%,蛋类价格下降2.3%;畜肉类价格涨幅最大,上涨达48.0%。

五、先行指标形势较好

一是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止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45.00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2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63.43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8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存贷款比率不断提高,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是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248.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增速较上半年提升3.9个百分点;9月当月全社会用电量30.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0%。其中,工业用电量201.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增速较上半年提升4.2个百分点;9月当月工业用电量25.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0%。

三是公路、铁路客货运增速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公路客货运周转量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1%,较上半年提升5.2个百分点;铁路客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6.1%,较上半年提升5.7个百分点;航空客货运周转量同比下降42.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5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延续着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未达到预期。当前,我们要看到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使得国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较多。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中央、省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六稳”“六保”任务,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巩固和扩大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态势,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努力推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