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榆林经济文字版 > 2014年 > 正文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

2017-02-14 23:21:18   来源:   点击: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  保障市民便捷出行

 ——榆林城区公交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林生      


一、榆林城区公交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把公交优先发展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认识公交的民生性、公益性,切实把“公交优先”和提高公交服务作为为民造福的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公交事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增加公交科技含量,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公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按照市政府确定的逐步实现国进民退的方针,从2008年起,市财政累计投资1.1亿元,购置更新公交车164辆,新建改造公交站牌及候车亭400多个,将原个体经营公交车全部进行了公司化改造,个体仅作为投资主体存在,全面推行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公司化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国有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为全面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榆林城区共有公交车280辆(公营164辆、个体116辆),从业人员550余人;公交线路16条(城区13条、郊区3条),公交线路总长度240.5公里;有公交停车场(修理厂)4处,均为租赁,候车亭330座,站牌527块。城区公交13条线路233辆公交车全部实行无人售票并安装了车载监控、自动语音报站、车载电视和公交IC卡系统。2009年实施乘坐公交车财政资金补贴机制以来,公交IC卡已售出达38万张,公交分担率达到23%。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公交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尚未落实到位。目前,我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以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优先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城区目前只有一条公交专用道,但也很难专用起来,部分私家车或其他社会车辆随意挤占公交专用道、占用公交站点,致使公交车难以进站上下客,影响公交车和乘客的安全,也影响服务质量的提升。(二)公交场站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城区4处停车场全部 为租赁性质,且全部分布在城区北面,基本没有中转站、换乘枢纽等公交基础设施。场站设施的缺乏致使部分线路发车仍在“马路”作业,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也影响城市形象。公交公司自身无加气场站,城区加气站少(仅有四处加气站),导致供求矛盾突出,特别是进入冬季用气量大,加气等待时间长,致使部分驾驶员凌晨4点排队加气,劳动强度大,也存在疲劳驾驶的问题。(三)公交线网布局不尽合理。受城市路网和场站设施建设滞后的影响,部分公交线路存在线路过长、绕弯多、线路重叠及外围线网密度偏低等布局不平衡、不合理的情况,致使公交运行效率不高,公交吸引力不强,影响公交服务质量的提升。(四)公交驾驶员队伍不稳定。由于受劳动强度、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精神压力大及乘客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公交驾驶员普遍认为该职业社会地位低、收入偏低,造成驾驶员频繁转岗择业,流动性较大,一线驾驶员严重缺乏。(五)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增加。2010年10月,我市天然气销售价格上调。按照有关规定,增加的支出应由市财政给予补贴(榆政价发〔2010〕75号)。从2011年公交经营状况看,市区公交车每车每日用气成本增加90元,252辆每月增加56.5万元,当年运营成本共计增加677万元。由于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气价上调后公交票价未做调整,致使经营成本增加,而新增公交线路大多客源较少、线路盈利能力较差处于亏损状态,加之人工工资、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公交企业负担重,严重制约着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六)公交发展面临较大资金缺口。目前,公交场站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公交车辆等生产经营设施迫切需要更新改造,公交发展面临较大资金缺口,发展后劲不足。 

 三、加快公交事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公交场站设施建设步伐。根据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结合《榆林市城区公共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公交场站设施建设步伐,更新改造老旧车辆,逐步建立起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一是公交调度指挥中心建成投运,加快推进东、西、南、北四处公交场站建设;二是新建一批公交站点和站牌,对老城区公交候车站台进行改造完善,努力为市民创造更加方便、舒适的候车环境;三是随着市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根据客流需求,适时增加运力,加密班次,方便市民出行。(二)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建设港湾式公交站点。为提高公交车的通行速度,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对新建道路配套建设港湾式公交站等基础设施;对条件成熟的主干道,逐步建设公交专用通道;对新建大型商场、住宅小区、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按规划配套建设停靠站、首末站等公交服务设施,加大公 交运行满足城区不断扩大、市民乘车日益提高的现实需求,提高 公交分担率。(三)优化调整公交线网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布局,合理设置线路长度,把线路调快调密调优,减少线路重复设置,扩大线路覆盖率。科学调度车辆,提高公交车准点率和实载率。加快城区“断头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网络,为公交线路的增设、延伸和加密创造条件,努力做到“城市发展到哪里,公交服务就辐射到哪里;道路修到哪里,公交线路就通到哪里”。 (四)整治公交站点周边环境。由于缺乏严格管理,公交站点经常被社会车辆占用,公交车时常难以进站停靠,不仅影响公交运行效率,而且严重影响乘客安全和公交车运营安全。建议公安交警、综合执法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齐抓共管,为公交车运行创造良好的行车环境。(五)落实公交交通信号优先权。目前,城区交通信号灯及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等方面公交优先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例如:长城南路和榆阳路十字,公交车禁左并且要绕很长一段路才能正常通行,而其他车辆则不需要绕行。建议交警部门在城区制定交通管理措施时,征求交通、公交部门的意见,积极落实公交交通信号优先措施。(六)加快建设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根据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要求,结合榆林公交调度管理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智能化的公交调度管理系统,提高调度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公交服务质量。(七)加大对公交事业的财政补贴。提高乘坐公交财政补贴是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的民生工程,将会吸引更多的市民乘坐公交出行,进一步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有效缓解城区车辆拥堵状况,对幸福榆林的建设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建议进一步提高乘坐公交车财政补贴标准,参考比例:敬老卡、学生卡、普通卡刷卡一次分别支付0.2元、0.2元、0.5元,政府财政补贴分别提高到80%、80%、50%。在此基础上,建立公交成本费用评价制度、政策性亏损评估和补贴制度,逐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低票价政策。对因提供学生IC卡半价乘车,现役军人、伤残军人、残疾人、环卫工人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等社会公益性服务和政府指令性任务而形成的政策性亏损,通过成本、费用审计和评价,由财政给予适当的补贴,减轻公交企业负担。(八)构建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公交企业要与符合用工条件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确立各种岗位职工的工资待遇,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合理确定工资水平。为职工提供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激励公交驾驶员继续发扬公交人特别能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稳定驾驶员队伍。(九)积极探索完善管理制度。公交公司经营管理较前已有很大改进,但仍不能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便捷的出行需求。为此,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树立与时俱进观念,不断创新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管理制度。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对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和考评机制。要科学编制公交运行计划,适时开辟和优化线网布局,调整发车密度,缩短乘客在途时间,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定期对车辆、站场等设施进行维护,创造良好的乘车、候车环境,保障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