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发布日期:2023-12-14 09:56:35 来源:榆林经济  作者 :

一、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中药材需求不断增加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我市中药材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1.3万亩增加到了2023年的47.4万亩,种植区域从过去的子洲、绥德部分乡镇逐步发展到12县区均有分布,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基地不断增加,企业+基地+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也逐渐兴起。

(二)品牌培育初具影响。通过多年发展,我市中药材尤其是黄芪在国内外已具有一定影响,20085月子洲黄芪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入选陕西十大秦药名录。2019年央视二套《深度财经》栏目组和七套《聚焦三农》栏目组对子洲黄芪进行了全方位报道;2023年全国黄芪产业大会在子洲召开,子洲黄芪在业内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享有东北参、子洲芪之美誉。

(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是加工能力逐渐提升。随着中药材产业市场份额占比的逐渐扩大,多家加工企业也崭露头角。如陕西省天芪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黄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子洲县天赐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绥德县强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二是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雏形初现。如子洲天芪公司联合第三方科研技术团队,共同开发出黄芪面膜、黄芪茶、黄芪咖啡、黄芪饮料等。三是中药材饲养业日益兴起。如神木市发展药膳鹅养殖特色产业,通过在饲料喂养中按比例加入适量的中药材(黄芪、党参等),在降低鹅发病率同时还能提高动物的营养价值;佳县发展红枣羊产业,推动了羊产业与红枣产业有机融合,提升了羊肉产品附加值,唱响了区域特色品牌。

二、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短板

(一)生产技术水平低。目前我市多数农户种植中药材主要凭经验,生产栽培管理缺乏具体标准。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子种苗供应不畅,农户多为自行购种或跨省调运价格更低的外来品种,造成药材品种混杂,原有道地药材品质品牌受到较大冲击管控不力,或存在滥用转基因种质、过度使用化肥和使用违禁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现象,药用质量保障

(二)规模化生产占比小。当前我市中药材种植大多以小户、散户为主,利用小块薄地零星种植, 难以形成带动效应和规模化种植。且零散地块大多依靠人工,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成本高,制约了规模化发展。

(三)精深加工水平落后。目前我市精深加工企业不足5家,中药材种植基本都以销售原料为主,部分企业仅可做到切片初加工,导致中药材总体价格较低,利润空间未被完全挖掘。

(四)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我市中药材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追溯体系、监督体系、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种子、种苗、药材质量无法保证,药农权益无法保障、外地企业想投资但不敢投资等问题。

(五)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当前中药材产业的战略地位尚未引起地方政府部门足够重视,除子洲市、县政府及部门在资金技术、组织建设、专业力量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三、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盘活思想厘清产业发展意义

当前榆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47万亩的人工种植面积不足全市国土面积的1%,前端种子种苗的研发、中间产品的加工以及后端商贸流通的市场基本空白。这使我们不得不严肃思考榆林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否可行?当然,在看到短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发展中药材产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首先,中药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是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接续产业。榆林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市发展底子越来越薄,在如此关键窗口期,必须加快推动转型。中药材产业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经济效益。其次,中药产业生态效益显著,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中药材产业种植端仿野生化、加工端低能耗化,具减沙控沙、优能优产的特点。发展中药材产业,既弥补了农业发展效益低的短板,又满足国家中药战略性资源储备需要,具有稳定发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及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作用的生态效益。此外,中药产业社会效益显著,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政治举措。榆林自古以来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云集。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有利于服务医改、惠及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还有利于积淀榆林特色中药文化,打造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等独具一格的驼城文化,做厚城市底子。总之,发展中药产业我市具有土地、品质以及区位等显著优势,对于巩固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锚定目标确定产业发展重点

由国内四大药都考察启示聚焦特色药材、打造药品集散地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如药都之首安徽亳州市定位发展四大亳药,目标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江西省樟树市主要发展道地药材三子一壳,目标建设中国药都。对于我市提出的榆九味品种而言,是否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以及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主导品种,做到少而精,值得深入分析。除此外,中药材产业确定市农业产业体系“4+X”“X”特色产业,然而全市上下上午明确的产业的规划及发展路径研究,导致产业发展方向不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亟须在源头上纠正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无序现象,铆足力气在产业发展规划下功夫,坚持资本力量、市场逻辑、平台思维原则,以结果为导向,规范发展。

(三)工业化理念领跑产业融合发展

三产引二产促一产产业发展模式是做强中医药产业的关键。当前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不足50万亩,但每年的中药材产业的产值至今未能突破20亿元,亩均产值不足发达地区的30%,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中药材以原料药甚至农产品销售,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作为陕甘宁蒙晋交界中心城市,榆林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中药材批发集散市场,中药材大多通过合作社点对点收购,仓储、运输两头在外、产值外流。当务之急是通过政府平台招大引强,引进或支持一批本土民营企业发展,通过中药材加工企业群的入驻、集散交易市场的建立、中药制药企业的落户以及中医药名师的坐诊做到生产环节提质增效、加工环节精深加工、销售环节筑巢引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创新体制机制做好组织保障

中药材产业链条长,涉及多部门管理,例如生产环节和产地初加工属于农业部门,加工环节属于工信部门,纳入药品生产属于市场监管部门,流通环节属于商务部门,康养属于文旅部门,中药应用属于卫健部门,多头管理必然造成推诿扯皮,不利于产业发展。亳州樟树两市分别整建相关职能部门方便中药材产业的统筹管理我市中药材部门管理现状处于八龙治水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等局限性。基于此,建议成立市级专门协调议事机制和常设专职机构,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给予一定的事业编制引进各方专业力量。市财政每年单独预算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用于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生态种植基地补助、加工企业GMP认证奖补和集散交易中心物流补贴等,通过5-10年专项主抓和专项经费保障,将榆林中药材打造成为秦药第一品牌,让榆林成为全国叫得响的中药材产加供销一体化高地。

(五)政策支持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纵观国内优秀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发现,政策稳定持久的支持是产业能够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2017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已严重滞后当前发展现状加之缺乏明确的资金、技术、人才优惠政策,指导性、操作性不足,亟需修订完善同时立足现状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符合我市市情科学布局的先行规划出台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建议规划中加强对种子种苗研发、中药材种植差额奖补,从土地、设备、人才等方面出台有吸引力的招商政策招徕头部企业来榆投资发展,引进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结对发展,组织召开行业高端会议加强品牌推广、优惠政策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