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农业作为全球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领域。2024年10月中旬以来,围绕“建设榆林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课题研究工作,榆林市政策研究督查办公室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市农业农村局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国家农业示范区(河南省周口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以及榆林部分县区开展调研活动。通过一线调研以及相关部门、产业园区、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面对面的切磋交流,调研组对榆林旱区农业发展基础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对榆林现代农业生态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并提出了构建“两带三区多点”的农业发展格局,以及实施“1121”工程的发展建议。
一、发展基础
(一)土地资源方面。榆林市共有16种土壤类型,主要类型分布为:风沙土(207.5万公顷,北部六县),黄绵土(112.53万公顷,南部六县)。土壤类型多元且复杂,土壤各组分肥力整体低于土壤质量的界定标准。总体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尤其是北部地区有机碳含量40-71,定边县与靖边县土壤肥力高于其他县区。榆林市耕地资源相对稀缺,耕地利用情况主要涵盖4种类型,分别为粮食作物种植、非粮食种植、粮食-非粮食种植以及为未耕种地,面积依次为63.75万公顷、1.54万公顷、2.95万公顷以及32.12万公顷,未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32%,集中分布在北部地区。由于坡度较高、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足,未耕地适宜耕地有限。
(二)气候条件方面。榆林市气候特点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年平均气温范围从7.48°C到12.35°C不等,日照资源较为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391.1-3416.6小时,年均气温趋于7.48℃-12.35℃之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好的光照条件,尤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干旱和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榆林市多年干燥度指数在1.5-3.5之间,属于半干旱程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范围在347-577mm之间,年均397.7mm,尤其是北部的降水量更为匮乏,水资源蒸发量在空间呈现显著差异,呈现东南部较多,中部次之,西北部与东北部偏少的格局特征。2023年年降雨量在393.3mm,相较于多年平均降雨量(410.6mm)显著下降了4.2%;地表水年径流深度在35.5mm,相较于多年均值而言(41.0mm),减少了13.4%,出现土地湿润度不足现象。
(三)水资源利用方面。榆林水资源总量为25.41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地区变化与降水相似,又受地形及下垫面条件影响,区域差异明显,年内分配不均,6-9月平均径流量占全年的66%以上,地下水资源逐年减少,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问题较为严重。风沙区地下浅层水埋深面积日益缩减,特别是北部地区,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风沙草滩区及定边内流区所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不宜集中开采。
(四)农产品生产方面。2023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位列陕西第一;粮食总产量253.9万吨,位列陕西第二。全市山地苹果种植面积达到 93.76 万亩,实现产值 40 亿元,建成国内首个山地苹果试验示范站;蔬菜种植面积 62.4万亩,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榆阳区鱼河设施果蔬、靖边县东坑精品胡萝卜、定边县白泥井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榆林大漠蔬菜的品牌优势初显。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 253.82万亩,是全国马铃薯生产五大地级市之一,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 67%以上。区域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小杂粮播种面积达到 323.1 万亩,是我国小杂粮优势产区之一,备受消费者青睐;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43 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朝阳产业。
(五)农业科技方面。2022年榆林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坚持“用好天上水、保住地中墒,用足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的原则,通过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路径”,分区域推广漫灌改滴灌、喷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软体集雨窖补灌、山旱地“四位一体”补灌、旱作农业集成技术“六大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完成185.12万亩,市县共计投资17.66亿元,项目建成后农田稳产丰产能力明显提高,亩均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增产20%、增收20%,为粮食产能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加剧。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一是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加剧。高强度耕作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地表结构破坏,水土保持能力减弱,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风险升高。二是高耗水农业加剧水资源短缺。农业灌溉高度依赖地下水,高耗水作物种植加剧地下水超采,湿地面积缩减,生态平衡受损。三是土地利用冲突频发。农业功能区与生态保护区划分不科学,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缺乏动态调整机制,破坏生态环境。四是协同治理缺乏。农业生产未充分兼顾生态保护,生态工程如节水灌溉、植被恢复等推进不足。
(二)种植模式单一,产业链条短而薄弱。榆林农业长期依赖传统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单一,产业链条短,农业产业竞争力整体不足,制约产业发展。一是传统粮食作物依赖严重。以高耗水、低效益的玉米等作物种植为主,耐旱特色产业如沙棘、枸杞等开发不足。二是产业链短,深加工薄弱。农产品以初级原料销售为主,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三是系统性升级不足。缺乏市场化运作和融资支持,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品牌化建设滞后。
(三)科技支撑不足,技术推广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滞后,技术供给无法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一是技术创新研发不足。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适应旱区的关键技术本地化应用效果差,创新突破不足。二是推广体系薄弱。技术服务站数量有限,培训体系不健全,先进技术应用率低。三是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滞后。精准农业、智能灌溉等现代技术普及率低,生产方式未实现升级。
三、发展思路
紧扣中省农业“十五五”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把握协调榆林旱区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充分研判国内外旱区农业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旱区农业生态发展先进技术和模式,结合榆林旱区农业发展资源禀赋、制约要素,课题组提出榆林市旱区农业发展思路:建设世界一流现代旱作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引领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价值增值转化新质生产力先行区,科技赋能、农牧循环、低碳发展、共同富裕实践区和北方旱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标杆。
以长城沿线、无定河沿线“两带”为核心引领,建设集农业生产优势资源、先进装备、前沿技术、高端人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带;以东部沿黄土石山区、南部丘陵沟壑区、西部白于山区等三区为重点,以绿色有机、生态节水为主攻方向,建设集特色种养、生态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拓展农业功能带动新业态融合发展,通过建设产业强镇、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多功能示范点,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两带高质量集聚发展、三区高质量绿色发展、多点新业态融合发展推进思路,即“两带三区多点”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两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
1.长城沿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神木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定边县等北部5县区的长城沿线风沙滩区,当前发展规模化马铃薯、玉米、蔬菜和养殖业,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市的25.6%,羊子饲养量占全市的79.5%。建议以高产高效、智慧精准、机械化为主攻方向,推动优质马铃薯、大漠蔬菜、沙地葡萄等产业升级,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
2.无定河沿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带。靖边、横山、榆阳等10个县(区)无定河流域,当前发展设施蔬菜、水稻种植、特色养殖,设施蔬菜面积占全市的34.9%。建议加快恢复水稻种植,发展设施蔬菜、特色瓜果、特色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建设集农产品加工、水土保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带。
(二)三区: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1.东部沿黄生态休闲农业区。府谷、神木、佳县等6县沿黄区域,当前以特色林果业、小杂粮为主,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市85%以上。建议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红枣和绒山羊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传承黄河文化和农耕文明。
2.西部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区。西部白于山区的定边、靖边、横山、子洲等县区。当前90%以上耕地为山旱地,农业生产水平低,粮食产量占全市的30%。建议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重点推进玉米、杂粮、马铃薯、油料和特色养殖业。
3.南部高效节水旱作农业融合发展区。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等东南部6县区。当前以旱作农业为主,种植小杂粮、马铃薯、玉米、山地苹果等,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市的33.8%。建议坚持节约增效、生产与生态统筹,重点发展山地苹果、小杂粮、中药材和特色养殖,实施耕地质量提升、集雨提水补灌、农技集成创新等工程,打造高效节水旱作农业发展区。
(三)多点:新业态融合发展
1.圈层构建。突出产城融合,注重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文旅融合,构建以十二县区城镇为中心半小时交通圈为主,重点发展融合农业、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休闲观光农业。到2025年每县区至少培育2-3个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2.节点培育。
(1)提升现代农业园区。按照“园-区-基地”发展路径,推动产业、技术、人才、要素在优势区域集聚。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以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发挥好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融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依托已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以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7个涉农区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骨干,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落地转化。农村创业园:依托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休闲农业园区,充分注入各类创新创业元素要素,集成建设一批创业园、孵化园、见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吸引各类人才向乡村回流,推动各类农村“双创”主体抱团创业。
(2)打造三产融合示范载体。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推进产业强镇、区域性加工园区、特色农业精品示范园、循环农业示范区、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乡村休闲旅游点、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多功能示范载体的建设,形成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创新、联结机制紧密、业态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示范节点。
四、政策建议
实施以“一个统领、一个突破、两个体系、一个打造”为路径的旱区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1121”工程。即以“粮食综合产能提升”为统领,突破水资源短缺的旱作农业发展瓶颈,健全旱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价值增值转化新质生产力先行区。
(一)1个统领:以“榆林粮食综合产能提升”为统领,打造国家重要后备粮食基地。
榆林市耕地面积1417.3万亩,占陕西省约1/3,其中旱地占76%。粮食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约250万吨。为提升粮食产能,计划改造提升600万亩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种植基地,到“十四五”末增加产能10亿斤,2035年再增加10亿斤。
建设思路:
(1)水浇地改造提升。对200万亩水浇地玉米和50万亩水浇地马铃薯种植区,实施灌溉方式改造和技术升级,打造“吨粮田”,合计增产68万吨。
(2)补灌区扩面提单产。将50万亩有水源的旱耕地建设为补灌区,配套旱作集成技术,提升谷子(高粱)单产200公斤,可增产10万吨。
(3)纯旱区技术推广。对210万亩旱地玉米和90万亩旱地谷子(高粱),推广地膜覆盖、耐旱品种等旱作集成技术,合计增产40.5万吨。
(4)改良扩面增产。通过盐碱地治理和淤地坝建设,计划到2035年新增300万亩耕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1个突破:突破水资源瓶颈,打造旱区节水农业标杆。
1.以水定产,农业结构调整布局测算:
基于对榆林市2030年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产业结构和规模预期,分区域对农业结构调整布局测算,榆阳区的谷物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灌溉面积分别增加了65.27%、16.96%和43.40%;定边县的油料作物灌溉面积增加了28.94%。分作物种类来看,横山、府谷、绥德和米脂的谷物作物灌溉面积分别减少了1.35%、9.34%、9.51%和0.98%,其他县区均增加;横山、神木、定边和子洲的豆类作物灌溉面积分别减少了8.20%、6.93%、9.94%和0.99%,其余区县均增加;榆阳区横山、府谷、清涧的薯类作物灌溉面积分别减少了3.90%、9.82%和9.72%,其余区县均增加;榆阳、定边和绥德的油料作物灌溉面积分别减少了9.08%、8.90%和2.89%,其余区县均增加。
2.建设目标:
到2027年,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300万亩,其中滴灌95万亩,包括漫灌改滴灌60万亩、喷灌改滴灌25万亩、智能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10万亩;新增补灌面积90万亩,包括四位一体集雨补灌50万亩、软体集雨窖补灌40万亩;推广旱作集成技术115万亩。改造建成一批高效节水型现代化灌区。力争亩均实现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大水漫灌得到杜绝,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发展得到限制,推动工程节水、作物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着力把榆林打造成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市。
3.建设路径:
(1)持续推进农田节水工程。一是高效节水灌溉。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60万亩滴灌改造和25万亩喷灌改滴灌工程;建设10万亩全自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示范区。建设末级渠系、田间灌溉管路和节水工程,优先推进“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新增补灌面积90万亩。二是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科学规划灌溉设施,推广防渗渠道、管道输水和滴灌措施,加强田间道路、输配电和农田防护设施建设。三是建设数字孪生灌区。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灌溉管理,探索数字孪生灌区技术与模式,形成可推广经验。
(2)大力推进农艺节水。一是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集约化旱作技术,建设1万亩以上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二是选育抗旱品种。选育并引进200个抗旱节水新品种,推广抗旱节水品种10万亩,建立良种展示示范基地5000亩。三是优化种植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作物面积,推广耐旱高附加值作物,建设高效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四是加强技术推广。因地制宜推广膜下滴灌、软体集雨窖等节水技术,打造“百千万亩”旱作节水农业场景示范区。
(3)扎实推进管理节水。一是完善水权制度,细化用水指标,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完善精准管水用水机制。二是加强灌溉用水管理。严格取水许可,优化用水调度,灌区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推进智能取水计量设施全覆盖。三是加大工程运行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健全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加强维修养护资金保障,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四是做好地下水监控。建立地下水监测监控系统,通过“以电控水”调节区域用水结构,促进节水型农业发展。
(三)2个体系:构建现代旱作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 推进“4+X”特色产业体系建设
(1)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依托“4+X”特色产业,加快构建“一优四强多特”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质粮食、山地苹果、羊子、大漠蔬菜、马铃薯“一优四强”优势产业,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中药材、红枣、海红果、沙棘等地方特色产业。
(2)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马铃薯、小杂粮、蔬菜等特色加工产业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批发市场和集配中心,推动农产品全程商品化和高效流通;加强农村电商发展,构建“电商+物流+农产品”的现代流通体系。
(3)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扩大“两品一标”认证范围,建设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策划和推广“榆林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转变。
2.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化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产业集团;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鼓励建立契约型和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创新政府购买公益性农业服务机制,推行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模式,加强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等服务,提升农业服务全链条效率。
(四)1个打造:提升系统承载能力,构建农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综合治理体系,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价值增值转化新质生产力先行区。
(1)实施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坡地梯田建设、植被恢复和防风固沙技术,遏制水土流失,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建设小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旱与节水农业。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推广枸杞、沙棘等耐旱经济作物。推广精准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效益。
(3)科学划定功能分区,动态调整土地利用。利用遥感技术合理划分农业与生态保护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生态敏感区免受农业开发侵占。
(4)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联动,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业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
(5)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对实施节水灌溉、生态保护项目的主体进行经济补偿,结合碳交易和绿色认证,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