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   网站地图   |   无障碍浏览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研成果
榆林市关于科学推进黄河“几字弯”三北工程样板区建设对策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25-08-19 16:58:27 来源:榆林市政策研究督查办公室  作者 : 打印本文

榆林市是陕西省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核心区域。为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市政研督查办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陕西、内蒙古、宁夏3省(区)“三北”工程样区,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座谈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30个样本点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总结“三北”工程建设现状及建设成效,厘清榆林市“三北”工程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提出榆林市“三北”工程建设要求与对策。

一、“三北”工程建设现状

“三北”工程实施46年来,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先后涌现出“磴口模式”、十大孔兑样板、新华林场样板区、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模式等综合治理典型。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我国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陕西省作为黄河“几字弯”腹地的关键生态屏障区域,通过精准划分三大治理区、部署三大战役,针对沙化土地治理、荒漠化综合治理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等难点问题,创新应用多种模式和技术,推进生态治理工作。2021年以来,陕西“三北”工程(六期)已累计完成造林种草942.56万亩,成果巩固670.17万亩。榆林市作为我省“三北”工程建设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通过分区施策,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包括防护林建设、矿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工程等,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北部风沙区营造防护林带、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水保工程、西部白于山区创新用水模式、东部沿黄土石山区采用了垒石造林技术、中心城区开展“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分片施策,效果明显。这些措施提升了榆林市的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榆林“三北”工程建设成效

通过科学规划、体制创新、技术进步,榆林市三北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国土绿化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区域绿化等“十大工程”构建造林绿化蓝图,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划,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在新一轮飞播造林中,创新无人机运苗等技术,有效提升造林效率和成活率。探索林业碳票、“四季绿”造林配置模式等,探索打造“未来国有林场”。二是退化林修复技术显著提升,工程生态效果凸显。通过“三林”提升改造工程,通过平茬复壮、人工更新、樟子松引种栽培等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治理,大大增强了防护效能。三是分类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实施“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战略,系统、精准治理,显著减少水土流失,控制风沙危害。四是大力发展农林特色产业,生态富民效应显著。通过发展现代农林产业、林下经济和全产业链赋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五是积极传播治沙生态文化,促进人沙和谐共生。弘扬治沙英模精神,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动员组织项目区周边群众广泛参与造林绿化工程。

三、榆林市“三北”工程样板区建设要求

研究报告从指导原则、建设原则、建设标准、目标规划、战略布局等5方面阐述了样板区建设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榆林市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力争在西部做示范为战略定位,全面推进黄河“几字弯”三北工程样板区建设。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治理、分区施策,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生态富民,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5项建设原则。二是以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功能突出、绿化效果显著、挖掘优质乡土树种、治沙造林技术创新、产学研用结合、全过程监管工程质量和重视后期维护管理等为标准开展样板区建设。三是明确2025年和2030年的阶段性目标,通过样板区建设,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体系。四是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围绕“东部沿黄土石山区、西部白于山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和中心城区”五大空间,实施差异化治理举措,致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典范,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四、榆林市“三北”工程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随着三北工程的持续推进,工程已经转向全域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与困难。一是造林绿化空间受限。造林空间有限,立地条件好的荒山荒地已得到治理,剩余地块多为碎片化、坡度大、土层薄,无法开展规模化造林,造林管护成本增加。造林地块落实难,林草地被多元化使用占用,生态治理空间受到挤压。二是水资源承载力不足一方面,榆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地下水位超采导致--植被循环的系统性破坏,增加恢复难度。防护林普遍缺乏灌溉的专门配水渠道和份额安排,导致出现枯死、断带等现象。三是防护林退化较严重。现有防护林多已进入生理衰退期,林分质量不高,且造林绿化苗木短缺。四是科学技术支撑不够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人才短缺。五是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缺乏统一、独立的工程管理标准体系重投资-强建设-轻管护导致治理成效不显著,部分地类监管责任不明确。六是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资源的超量越界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渗漏,造成植被枯死、土地退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程度不高,易产生二次污染。毁林开垦侵占林地现象偶有发生。农民在造林及管护当中受益少,生态富民效应不强,群众积极性不足七是资金预算与建设工作量不匹配造林成本上升导致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分配不合理,社会参与度低。

五、榆林市“三北”工程建设对策

聚焦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中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和难点问题,项目组创新提出12376”榆林黄河“几字弯”样板区建设路径与对策。

1”即:坚持一个战略定位:即“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力争在西部做示范”。

2”即:锚定两个行动目标:到2025年,全市流动沙地全面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锁边林带初步建成,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取得阶段性成果,重要湿地得到全面保护;到2030年,全市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农田防护林基本完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增强。

3”即:处理好三对关系: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互促进、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协同发力、重点攻关与协同治理有序进行。

7”即:实施七项对策:一是创新造林模式,优化用地机制。二是优化水资源利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合理选择修复技术,构建健康可持续生态系统。四是强化科技联合攻关,提升工程综合效益。五是坚持规划统筹,明确监管责任。六是以“保护”促“发展”,构建绿色可循环产业体系。七是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项目资金管理。

6”即:启动六大重点工程:一是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工程。升级改造水处理系统,实行智能化水资源用量监管,推进生态修复与水平衡。二是防护林近自然修复工程。推进防风固沙林修复建设、农田防护林配置改善、飞播灌木林更新养护、矿区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等综合工程实施。三是农林互补复合种植工程。推广林畜、林草复合种植,林粮、林药间作,“林果+”产业发展。四是“生态+产业”建设工程。建设碳汇交易平台,推动光伏种植养殖、防沙治沙产业形成。五是“项目+科技”保障工程。建立相关技术平台加强科技支撑,推进水资源监管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强化矿区植被修复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升智慧监测网络为样板区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六是“三北”生态文化工程。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森林文化、沙地文化、红色文化、陕北民俗文化等,广泛宣传,增强当地群众文化自信,打造有陕北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品牌,提升生态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