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   网站地图   |   无障碍浏览   |     |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实行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的意见
榆政办发〔2016〕20号
时间:2019-02-19 14:16
分享: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了推进全市耕地轮作休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从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专业化防治等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技术,在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粮食生产示范区实现全覆盖。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绿肥种植试点,年均试点面积达到全市耕地面积的2%。到2020年高毒农药全面退出农业生产领域,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率达到30%,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40%,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率达到50%,畜禽粪便等有机养分还田率达到60%,兽用抗菌药物质量合格率达到97%以上,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一)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结合全市“多规合一”规划,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土壤质量不下降。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管,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制度,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省政府下达任务。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提升地力。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耕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审计局负责,排名第一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在北部风沙滩生态脆弱区和南部丘陵沟壑低产田,开展轮作休耕试点,引导农民种植苜蓿、草木犀等绿肥作物,实行绿肥还田深翻,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县区政府和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市上将拿出一定资金,县区也要拿出相应资金,对实行休耕、草田轮作、用地养地结合的农田给予财政补贴。(市农业局、财政局负责)

       (三)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土壤肥力定位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肥效监测,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不断验证并更新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指导农户精准施肥。做好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加大治理力度。结合玉米、马铃薯、大豆、谷子等施肥技术地方标准,推广以“大配方、小调整”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整村推进,主要农作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0%以上。(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供销社、环境保护局负责)

       三、转变生产利用方式

       (四)推进施肥方式转变。支持肥料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技术攻关。坚持定产施肥、高效施肥、环保施肥,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在生猪、奶牛养殖大县合理布局有机肥加工厂和农村能源工程,提高规模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能力,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模式,增加商品有机肥源。实施秸秆禁烧,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引导农民种植绿肥、集造农家肥。市上将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并增加补贴比例,县区也要拿出一定资金,加大新型肥料推广力度,推进商品有机肥与配方肥混合施用,减少化肥施用量。(市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兽医局、环保局、供销社、财政局负责)

       (五)推进病虫绿色防控。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及全球定位技术,结合现有4个全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7个植保田间观察场,在榆阳、定边、靖边等9县区建立14个远程信息监测点,完善农作物病虫害远程信息监测系统、会商平台和数据库,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转变传统防控模式,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病虫害航化作业,研究推广超低容量精准施药技术,全面提高农药利用率。建立马铃薯、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示范区,促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局、工信局、财政局负责)

       (六)推进农药使用结构调整。支持植物源、生物、水基农药研发推广,加快淘汰高毒、高风险老农药,优化农药用药结构。实行兽药生产企业GMP规范,加大兽用中药研发力度,推行兽药经营环节GSP规范和兽药处方药管理制度。开展主要病虫抗药性监测,制订农药品种轮换使用制度,发布农药使用品种指导目录。(市科技局、畜牧兽医局、农业局负责)

       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七)培育专业化统防统治市场主体。建立以县级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为主体,扶持以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为补充的社会化防治组织,坚持市场化运作,开展契约化、规范化农作物病虫害全程承包服务。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及叠加补贴力度,培育发展一批装备精良、设备先进、技术过硬的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市农业局、农机服务中心、财政局负责)

       (八)建立配方肥应用机制。由农业、供销部门成立的全市测土配方科学施肥项目领导小组,指导全市范围内农作物配方肥和区域配方肥的测定、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支持有资质的本地肥料企业和指定的测土配方施肥合作企业生产配方肥或专用肥,从源头上杜绝各类假冒伪劣配方肥、有机肥等。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鼓励企业建立连锁配肥站,推行订单供应、配方生产、精准施肥。(市农业局、供销社负责)

       五、加强市场监管

       (九)强化高毒农药使用管理。充分发挥供销社基层网络优势,推广“大荔模式”和农资超市直供模式,搭建集仓储、配送、销售、回收为一体的“放心农药”营销网络平台,开展农药集中销售、统一配送试点。在全市范围内确立29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门店,通过定期抽查,实现对高毒农药定点经营门店的长效监管,严禁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和中草药材等农作物。县区政府要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农药无害化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确保社会生态安全。(市供销社、农业局、工商局、财政局负责)

       (十)强化肥料农药质量监管。积极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夏季百日行动”、“秋冬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开展生产企业和销售市场化肥、农(兽)药抽样检测,扩大畜禽品种和兽用抗菌药物残留检测数量和覆盖范围。开展人兽共用抗菌药风险评估,淘汰高风险品种,公示监督抽查不合格生产企业的行政处罚信息。指导肥料、农药生产监管部门、农资市场管理及执法部门,联合制订抽样检测方案,确保生产用肥用药质量。(市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负责)

       (十一)强化病虫源头管控。出台《榆林市植物检疫管理办法》,实行种子基地、引调种许可制,严控有害生物传入传出。针对重大植物疫情传入风险,设立主要交通要道临时检查站,加强联合执法检查,阻截疫情传入。完善市、县、镇三级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落实疫情防控属地责任,建立健全疫情控制补偿机制。(市农业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十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管控。督促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经营主体落实生产记录档案、安全间隔期、自检准出等制度,推行产地质量证明制度,切实提高源头治理水平。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扩大全市认证的数量、种类和范围。完善市县两级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巩固提升123家追溯主体应用水平,逐步将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纳入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配套实行“退出”制。加强市农检中心实验室和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日常监管力度,强化重点品种专项整治,加大抽检频次,确保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六、强化组织保障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协作配合,共同推进。各县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健全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市农业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和效果评估,定期通报情况,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十四)完善法规制度。加强《陕西省耕地质量保护办法》宣传贯彻,修订完善肥料管理、高毒农药监管、威胁性有害生物阻截控制等制度。县区政府要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为化肥农药减量化、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十五)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区和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开展农业绿色生产、科学施肥进万家、安全用药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普及科学施肥用药知识。要结合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化肥农药使用技术培训,树立节本、高效、生态的理念。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5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