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榆林市“治污降尘·保卫蓝天”2016年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7月5日
榆林市“治污降尘·保卫蓝天”2016年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陕政发〔2013〕54号)精神,结合《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2016年工作方案》(陕政办发〔2016〕26号)安排,持续改善我市空气质量,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依法依规治污,科学精准降尘,深化细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措施,实现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
(二)具体目标
按照对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要求,提高全年优良天数达标比例,榆林城区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得少于290天,各县城不得少于219天,神木县、府谷县不得少于197天,努力减少采暖期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
二、具体任务
(一)继续拆除燃煤锅炉,减少燃煤消费总量
1.持续削减燃煤消费总量。进一步加大榆林城区禁烧烟煤范围255平方公里内的燃煤锅炉拆改力度,继续实施各县县城燃煤锅炉拆改工作。所有拆除的燃煤锅炉要进行公示,并报同级能源主管部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妥善处理淘汰的旧锅炉,禁止已淘汰锅炉再次进入市场。确需保留的燃煤锅炉要建设配套环保设施,并开展能效测试,确保节能环保双达标。对于已建成的20蒸吨以下的锅炉应拆尽拆,完成省上下达的154台拆改任务。各县城及有条件的重点镇、工业区禁止新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负责,市质监局配合)
2.加快淘汰小火电机组。制定全市小火电机组淘汰关闭计划,继续加大环保改造力度,完善关停配套措施,落实考核监督职责,有序关停全市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1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大幅降低火电污染物排放总量,到2017年底,全市10万千瓦以下环保不达标机组全部关停。(各相关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负责,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工信局、市供电局、市供电公司配合)
3.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增长速度,使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快气化进度,大力开发地热能、风电、光伏发电等非化石能源。(相关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负责,市发改委配合)
(二)加大机动车污染专项整治力度
1.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全部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积极完善和落实补助政策,全市淘汰“黄标车”3598辆,老旧车2041辆。严控淘汰车辆流向,淘汰车辆交有资质单位就地拆解,严禁转出重复使用。加强拆解企业监管,落实黄标车限行措施,实现检测站三级联网。(各县区政府,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公安交警支队、市商务局、市交通局负责)
2.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监管。确保机动车尾气检测数据真实、准确。(市质监局负责)
3.加强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不断加强机动车环保检测、标志发放与日常监管工作,全市环保标志发放率达到85%以上,发标信息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加快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逐步提高在公交、出租、客运以及环卫、物流、机场通勤等领域的比重;完善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榆林市新、改、扩建停车场须配套建设充电设施。推动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农用机动车等的污染控制。(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建规局、市环保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公安交警支队负责)
4.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强化公交优先战略实施力度,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加快城市慢行交通配套建设。加强城市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建设,城区内合理规划建设公共自行车交通网络,优先保障绿色出行。(各相关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公安交警支队负责)
5.加强成品油生产流通领域质量监督检查,开展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专项整顿,加大对生产企业、油库和加油站的抽查力度,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油品,切实维护燃油市场供销秩序。(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负责)
(三)逐步深化面源污染治理
1.强化扬尘控制措施。完善城市扬尘防治考核制度,加强施工扬尘监管,强化暗查夜查。巩固施工扬尘防治成果,继续推进绿色施工、绿色运营,全市所有建设项目实现“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六个100%。逐年提高施工场地视频监控设施安装率,并与环保、建设部门联网。推进主要道路机械吸尘式清扫,增加城市道路洒水保洁频次和效果,榆林城区主要机动车道机扫率达到90%以上。实施“沙土不露天”工程,对城市规划区内闲置的裸露土地进行覆盖或绿化。加强煤炭集装站扬尘治理,落实物料堆场各项防尘措施,有效控制物料堆场扬尘污染,促进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住建局、市建规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执法局、市公安交警支队负责)
2.实施增绿工程。有效利用城市空间,推进立体绿化,力争榆林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以上。实施绿色屏障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小流域治理等重点绿化工程。坚持规划建绿,优化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建设和布局,实施城市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实施道路林网建设,加强公路、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工程,打造绿色交通走廊。(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住建局、市林业局、市交通局负责)
3.加强农村大气环境管理。通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广环保灶具、推广使用兰炭等措施,逐步减少烧柴做饭、秸秆煨炕等落后用能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大力推广有机肥,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着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减少氨挥发和逸出;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资源化等综合利用,杜绝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各县区政府,市发改委、市建规局、市农业局负责)
(四)治理工业污染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原则上不再审批涉兰企业和高耗能项目,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按要求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有序推进城区重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确保GDP能耗逐年降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负责,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工信局、市安监局配合)
2.加快兰炭及涉兰行业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兰炭及涉兰行业污染防治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向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焦炉煤气发电等项目投资,使兰炭产业中的焦炉煤气得到充分利用。严格按照《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对兰炭生产及涉兰企业开展达标综合整治,重点解决焦油池、氨水池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各相关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负责,市能源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配合)
3.加快工业窑炉污染治理。加快实施燃煤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逐步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人工煤气、轻质柴油或其他清洁能源。(各相关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负责,市环保局、市工信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配合)
4.提升重点行业治污水平。加快火电、镁冶炼、水泥、电石、铁合金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严格按照各行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限值要求,开展重点行业达标整治行动。所有企业必须按要求安装高效环保治理设施,不能稳定达标的要进行升级改造。电力行业要按照中省要求,启动300MW及以上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针对当前火电、金属镁、电石、铁合金等企业废渣产生量大、循环利用率不高、堆放倾倒随意等问题,要严格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尽快建成能够防渗漏、防扬散、便于集中处理处置的排渣场,防止废渣随意倾倒,避免污染环境。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重点行业市场准入管理,推进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工作。(各相关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负责,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工信局配合)
(五)全面推进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综合整治
1.启动石化、煤化工行业VOCs治理。全面开展设备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重点开展煤化工行业VOCs治理。启动表面涂装、包装印刷行业VOCs整治。在表面涂装行业,通过源头、工艺、末端控制等手段,要求企业使用环境友好型涂料,提高喷涂效率,安装末端废气处理设施;在包装印刷行业,推广环境友好型油墨,提高油墨行业准入门槛,在末端建立密闭废气收集系统,实施有机溶剂回收利用。(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负责,市环保局、市工信局、市质监局配合)
2.深入推进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按照《榆林市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榆政环发〔2013〕249号)要求,继续完成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并通过验收。加强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达到相关要求标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质监局配合)
3.加强餐饮业油烟治理。榆林城区建成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县城300平方米以上饮食服务经营场所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强化运行监管,加快推广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严禁在城市人口集中区域进行露天烧烤、骑墙(窗)烧烤。(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执法局配合)
(六)继续推进能源清洁化利用
1.加大清洁能源供应。加快燃气特许经营制度改革,解决特许经营变成垄断经营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网系统,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就近落实乡镇农村气化气源,着力提高天然气安全供应水平,着力破解新能源电网接入和消纳问题,促进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深层地热能利用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地热能、太阳热能利用以及地源热泵等新型能源供应方式,大幅减少城市燃煤量。(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市住建局、市发改委负责)
2.积极推进集中供热。理顺热电企业与城市供热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现有热电企业充分释放供热能力;鼓励城市周边具备供热条件的电厂实施供热改造,替代覆盖范围内燃煤锅炉供热。改进城市供热管理办法,提高采暖季城市供热燃煤品质。鼓励园区开展集中供热与能量梯级利用,重点推进高新区、榆神工业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实现工业园区集中热源供热。(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市住建局负责,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榆林能源集团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全面完善监测预警应急体系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第三方运营。榆神工业园区大气自动监测站建成运行。榆横工业区大气自动监测站实现稳定运行。火电、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平板玻璃等行业和国控、省控重点工业企业及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安装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施,增设烟、粉尘监控因子,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市环保局负责)
(二)环境执法监督管理
做好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冬春季期间,榆林城区建成区及其他县城中心城区范围内,除市政抢修和抢险工程外,其他建筑工地原则上停止出土、拆迁、倒土等土石方作业,并适当加大道路机械湿法清扫和对裸露土地和弃土进行洒水降尘。全面检查企业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煤质情况。各县区要切实加强重污染天气的预报预警工作,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全面落实各项应对措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市住建局、市建规局、市国土局、市执法局、市环保局、市气象局负责)
(三)依法铁腕治污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重点污染源实行最严格的监管。从严查处大气污染违法行为,对恶意偷排、屡查屡犯、超标超总量排污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打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监管措施的“组合拳”。加大环境违法问题曝光、挂牌督办、约谈等措施力度,提高执法效能。强化刑事责任追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并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环保与公、检、法等部门合作,坚持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移送一起,不让任何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让环境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让环保守法真正成为经营者的常态。(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中级法院负责)
(四)加强资金保障措施
各县区要创新治污降尘的保障机制,从财税激励、目标考核、联合执法、宣传引导等方面保障全年的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综合政策鼓励为主,专项资金支持为辅”的原则,实施绿色调度、绿色信贷,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诚信榆林”征信系统,通过奖优罚劣,推动企业早治污、主动治污,让治污的企业享受到治污的成果。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助推器、风向标作用,严格督查问效,将万元GDP能耗指标纳入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市财政局负责)
(五)全面加强监督考核
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强化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与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公开环境质量、企业排污等环境信息,做到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数据实时公开、实时可查。鼓励和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依法公开相关环境信息,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保监督,建立、维护和运行好环保举报平台。加大环境宣传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环境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形式和方法,充分利用舆论力量,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治污降尘•保卫蓝天”行动,形成公民自觉、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大气污染治理新局面。(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市环保局、市文广局、市教育局负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