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榆林市关于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0月27日
榆林市关于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十二部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46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根据中省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中、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部署,有效整合和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人口健康、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系统为主的市、县区域人口信息平台,以居民健康卡为群众享受各项卫生计生服务的联结介质,形成覆盖各级卫生计生机构高效统一的信息网络,实现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效协同,为深化医改、有效落实计生政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工作目标
2016年,建成市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县级公立医院信息系统与市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启动居民健康卡的发行与应用工作,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用卡环境改造全部完成,在榆阳、府谷(省级示范点)、绥德、子洲4县先行发卡107万张以上,于12月底前完成。绥德、靖边开展乡镇卫生院HIS系统试点工作。
2017年,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础信息录入覆盖率、准确率、及时率达到中省要求,实现市县信息平台与省级平台对接。榆阳区全面使用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府谷县卫生信息平台与市级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市级各公立医院建成HIS(医院业务信息管理系统)、LIS(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ACS(医院影像采集管理系统)等基础信息系统,并与市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对接。乡镇卫生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面升级改造。70%的卫生院使用市级区域信息平台提供的免费HIS系统。
2018年,实现市县信息平台与省级平台、国家平台对接。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绥德6个县区的县级公立医院建成LIS、PACS基础信息系统。全市所有卫生院使用市级区域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免费HIS系统,已使用独立HIS系统的县乡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与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对接。乡镇中心卫生院省远程会诊项目CR设备投入使用。居民健康卡发卡率达到90%以上。
2019年,横山、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6个县的县级公立医院建成LIS、PACS基础信息系统。乡镇卫生院HIS系统实现全覆盖,并与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全市基本形成以市级公立医院为中心的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培训等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实现市、县、乡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共享,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服务深度融合,全市居民人人拥有一张健康卡,惠民便民的卫生计生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市、县两级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步伐。以“互联、互通、共享”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市、县两级卫生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具体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网络、统一基础平台。市、县、镇医疗卫生计生单位新建设的信息系统,应严格遵循归口管理要求,杜绝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原有的信息系统需遵循国家和省卫计委信息标准与规范进行改造提升,县级信息平台使用省卫计委统一软件,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全省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到2017年实现与省级、国家平台对接。将榆林市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与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与现有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对接。
(二)实现六大业务系统信息共享。
1.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建立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库,加强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决策信息系统的运用,与县级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交互数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加强计划生育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人口信息采集、核查和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协同法院、公安、民政、教育、统计、医保合疗等部门,建立共享机制,实现互联互通。健全计划生育奖扶系统,实现惠民便民。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系统使用,实现跨地域业务协同。积极推动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平台应用,实现计划生育各类证件网上办理、实时跟踪、定向查询。
3.加强医疗服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市县公立医院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临床服务、医疗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公立医院信息系统与市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加强公立医院对自身医疗行为的监管,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医疗行为监管机制,实现医疗行为的全程动态监管。有效开展市县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如区域LIS,区域PACS)和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和分级诊疗。
4.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强化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在卫生计生行业的应用,促进医疗、医保体系信息共享。协调做好医保与市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加强业务运行监控和信息决策支持。加快完成居民大病保险承保公司业务系统与医保系统、市县区域医疗卫生系统对接,实现大病保险即时结报。
5.完善药物耗材配送信息系统。对原有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药品、耗材的采购配送模块,加强药品、耗材供销的全程信息监控,实现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信息公开透明化。
6.完善综合管理应用信息系统。提高综合管理应用信息系统人口健康信息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信息数据统计分析和应用能力,实现对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业务工作、财务管理、内部运行的精细化管理。
(三)加强三大数据库建设工作。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确保三大数据库基本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避免多头重复采集的基础上,通过市、县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支撑人口健康战略决策和精细化服务管理。
1.推进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加强全员人口信息采集、数据比对和互联共享,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要加快推进移动终端应用和人员培训,2017年,实现移动终端全覆盖。
2.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支撑区域内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间信息定时同步、动态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查询。
3.推进中西医电子病历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继续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全市电子病历数据库,促进电子病历共享和公开,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进一步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实现双向转诊。
(四)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加快编制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方案,广泛利用社会资本,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采取多种融资模式,对全市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软硬件设备改造,做好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环境改造工作。以居民健康卡为联结介质,以卡号作为病人的唯一标识,在联网的医疗机构作为网上预约挂号和门诊就诊的唯一介质,依托市县医疗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有效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逐步实现全市居民卫生计生服务“一卡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将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及资金预算,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软件系统研发配备和对接使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各医疗机构要将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信息化经费列入支出预算,为持续深化医改,全面推进健康榆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二)强化督查考核。各县区要加大督查力度,及时掌握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业务的指导和监督评估,将信息化建设成效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医疗卫生单位,停止合疗资金拨付和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市政府将根据各县区的工作情况,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检查结果与中省市投资挂钩,对推进快、效果好的县区予以奖励并通报表彰,对工作滞后县区进行通报批评。
(三)强化信息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对重要信息系统要做好等级保护备案,建立和落实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制度,加强对涉及居民个人隐私保护的管理,确保各级平台与各业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